首页 > 展会指南
展会指南
寻找展览周期与成本之间的平衡

对于艺术圈内的每个媒体从业者来说,看展览、跑开幕、写报道都是他们要做的必修课。无论风雨雾霾,每个周末平均都有4-5个展览开幕。特殊的时间,比如惊蛰、芒种、大暑等节气,许多画廊多会以此作为展览的话题举办联展。每个月似乎总能遇到一次大多数画廊不约而同地选择某个周末集体开幕的情况,对于众多媒体同仁来说,赶上这种时候需要对当天的行程进行精确地规划,参加开幕的先后次序、在每家画廊停留的时间、做好前期的采访功课,以及第一次拜访的画廊一定要准时,而关系较熟的画廊则晚一点到也没太大关系,路上若能遇到同行的结伴蹭个车那更是再好不过了……

每个周末各个艺术区如此之多的展览也呈现着各种各样的面貌,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这些类别自然不在话下,有个展、三五人的联展、数十人的群展、梳理创作脉络的回顾展等。为了筹备展览,每家画廊的投入也是千差万别:画册、媒体广告、邀请嘉宾(包括酒店住宿和往返机票)、开幕晚宴等,这都是较高规格的级别;遇到对布展有苛刻要求的艺术家,画廊也会尽所能来满足他的要求,往往会重新装修,改变空间构造,甚至从外到内把画廊掀个底朝天;还有些没这么大动作的展览则刷刷墙、挂挂画,张贴前言海报效果也不错。

这些展览的展期长则三四个月,多数展览的时间都在一个月左右。很多展览可能看一两回,下次再去就已经撤了,对于这种情况,再资深的媒体人可能都会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困惑:废这么大劲、花这么多钱办的展览,一个月就撤了,不心疼么?而对于三四个月左右展期的展览,会觉得大投入办一个展览能展这么长时间是挺值的,但从画廊场地的利用率来说,一年只办二三个展览是否也太少了?

对于这些展览时间、成本和展览预期效应的问题,相信不只是媒体人和普通观众们的疑惑,对画廊的负责人来说,这是制定年度展览计划时便要考虑和权衡的,每家画廊都有不同的定位和场地的具体情况,这样便出现了各种面貌的展览和长短不一的展览时间。就此现象,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位于798艺术区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林大艺术中心总经理王一妃和魔金石空间负责人潘宝会,通过艺术区内这三家有代表性的机构来了解关于展览成本与展期的方方面面。

 

群展《视觉的边界》展览现场 2014年 图片由林大艺术中心提供

 

李景湖个展《效率就是生命》展览现场 2014年 图片由魔金石空间提供

 

群展《不朽的风景》展览现场 2014年 图片由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话题参与者

夏季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王一妃:林大艺术中心总经理

潘宝会:魔金石空间负责人

北京商报:每次展览是否都有固定时长的展期,展览时间长短都会根据哪些因素来确定?是否会与艺术家合作的紧密程度有关,或者与个展、群展有关?

夏季风:蜂巢每年安排的展览档期通常是八档,每一档安排1-4个展览。掐去年头岁尾以及布展时间,每个展览的时间长度控制在30-45天不等。这样的展期不算长,当然也不算短,但在我看来是合理的,它既能够保持一个机构常年艺术活动的活跃度,又能与我们合作的艺术家数量及其创作、展览计划相匹配。

王一妃:展览时长根据:1、个展或群展,个展一般比群展展期久。2、外界的反馈,当外界反馈比较热烈时也会将展期延长。3、若遇到淡季(寒暑假)时,考虑到参观者和参展艺术家的曝光度也会将展期延长。

北京商报:每次展览的成本都会涉及到哪些方面,展览成本最大的支出是哪一块儿?平均每次展览的开销是多少?在每次展览的成本上画廊会如何去控制,若要削减,主要会从哪一块儿下手?

夏季风:每个艺术机构最大的支出应该是房租、物业、水电、人工等,这一块是固定的成本支出。具体到展览活动,还会涉及广告、画册,作品的运输、装裱、保险、布展,接待、酒会、住宿等等。平均每个展览的开销与展览的规模有关,就蜂巢来说通常会在50万-100万元,甚至更多,成本很大。从经营的角度来看,成本的控制的确很重要,但不得不承认,一个展览的品质和成本的投入是挂钩的、相辅相成的。

王一妃:策展费、布展费、运输费、开幕酒会费用,以及画册、图录、设计、印刷费用……最大支出要视展览性质而定,但基本布展和画册是大型展览支出最大的部分。但若推广艺术家至国外,运输费和展览招待费用也是一笔大的开销。平均展览成本为四五十万元。在各个环节报价都要严格把关,尤其是在支出较大的环节。若把关后依然严重超过预算,就在开幕规模方面削减。画册和布展一定要保证品质,所以这两块的报价会严格控制,若能和供应商争取到好的价格,展览的整体成本就能降下来一大笔。

潘宝会:我们基本上是艺术家个人项目,画廊展览面积不太大,每个展览的投资基本在10万元左右。每个展览的呈现都是围绕着艺术家的创作需要展开的,自然空间的改造也要依据艺术家的需求。魔金石空间是一个项目空间,我们会为合作的艺术家提供制作费和材料费。在展览之前,所有费用完全是由我们空间来负责。无论作品是否有销售,画廊对于艺术家作品的准确呈现是必须的。

北京商报:展览的成本是否是决定展览时间长短的一个重要因素,说得直白些就是,一个展览投入得越多,相应的展期也应该更长,这样才值投入的展览成本,可以这样理解吗?

夏季风:展览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展览本身的学术推广以及计划的安排,成本应该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王一妃:若是投入比较高,一定是重要的展览项目,因此展期也会较长。其实展期本身也是展览成本的一部分,也是一笔大的开销。

潘宝会:投入展览的成本和展期在我们空间整体安排上不是成正比关系的。

北京商报:浅显的理解是,一个展览能把花出去的钱都挣回来就算“回本”,没有亏。每次展览是否都能盈利,而持平和入不敷出的情况是否也有发生?对于有商业属性但同时又有学术追求的艺术机构来说,“回本”、“持平”、“盈利”这些生意词是否有更深层的意义?

夏季风: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画廊就是一个企业,盈利才是负责任的做法,不管是对于企业本身还是对于合作艺术家,这两者都需要盈利才能存活,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正如其他所有的企业一样,画廊当然也会存在回本、持平、盈利等情况。但经营方式和方法肯定存在着高低远近。与其他商业机构略有不同的是,画廊除了商业属性之外,应该具有引领当代艺术思潮、扶持和推出艺术新人、对艺术现状进行学术梳理、改善与促进艺术生态环境等功能。在我看来,艺术家的学术价值和作品的商业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合作艺术家选择对了,则意味着一家艺术机构在学术与商业上将有可能获得双重的保证。

王一妃:这是较为浅层面的商业指标。靠着展览本身去谋利的出发点可能不会推出太出色的展览。盈亏是做画廊一定要直面的问题,但我们不会把它切分到每一次展览去看,而是每月、每个季度、全年去看盈亏。因为画廊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7月营业额很高有可能是因为三年前合作的一个艺术家作品近期大卖。所以画廊和其他商业活动最大的不同,就是前瞻性和判断力。若是割裂到每个展览去评估,就会发现可以通过盈亏判断去做的展览会是非常奇怪的面貌。

潘宝会:我们空间到现在还在继续投入。展览主要以装置、实验性的艺术为主,每个展览的销售情况都不太一样。对于展览绘画及雕塑,在展览上没什么特殊意义,可能是这两种媒介表达方式是藏家们比较关注的,销售都还不错。

北京商报:房租作为画廊日常的开销在展览的时间中是如何被考虑的?在布展、媒体、印刷品这些每次展览基本恒定的开销前提下,画廊的日租金无疑随着展览时间的长短而成为每次展览成本的一个变量,展览时间长可使展览有更持久的曝光度,会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走进展厅,让展览产生更多的影响力,但会使单次展览的成本增加。而展期短、机动性较强的展览则会丰富画廊的展览内容,让时常来看展览的观众有新鲜感,形成每次来画廊都像遇到一个新展览的效果。但时间短可能令展览的影响力受限,这两种情况画廊在做展览计划的时候是如何权衡考虑的?

夏季风:房租通常都是画廊经营成本最主要的构成,如果从经营场所的利益最大化来看,应该像餐厅一样不断翻台,利用率越高意味着成本越低。但一个艺术展览毕竟不是餐厅经营,时间安排的长短首先还是基于展览本身的学术价值以及学术取向,以及主办方对展览的期许。有时候展期太长或太短都会有问题,但30天左右基本上是国际通行的画廊展览标准时间。

王一妃:这是一个是否值得投入的考量。若是觉得项目足够好,就是值得。当然,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投入,除了商业考虑,还有一个公信力的考量。市场部位居画廊一线,每天都会得到各界人士的反馈,这对于我们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潘宝会:我们还是更看重每个展览的影响力。

北京商报:目前798艺术区展览整体是否是一个过盛的情况?展览过多、周期过短是否会造成太多的资源浪费,这种情况是愈演愈烈还是近年已开始趋于理性?

夏季风:在我看来,每个画廊经营的方式都没有一个标准,展览的多少应该说都有其合理性,也意味着主办者背后不同资源的构成。作为起到中国当代艺术风向标作用的798艺术区,展览多不是坏事,但展览的品质以及是否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起到引领作用,则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事。

王一妃:展览不会存在过多过少的问题,展览多说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这总比房地产蓬勃发展得好。若发展的速度快,证明资本在向艺术界倾斜,我觉得整体来看是积极的。这对于画廊是个机遇也是挑战,挑战在于什么?就是选择是迎合还是引导收藏家的喜好。若是简单地做迎合藏家的展览,我认为就是资源浪费。但如果做的是艺术引导的工作,那应该是多多益善。经过经济危机到现在的洗礼,画廊明显越来越理性了。

潘宝会:798艺术区有很多家画廊,每家画廊都在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在推动展览。因为方向不一样所呈现的展览也有不同。想要画廊能在行业内长久生存,理性是必然的选择。

收缩
  • 明择会展

  • 明择微信